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欢迎您!

唐文治书院系列讲座之一〇四:什么是蝙蝠僧或鸟鼠比丘?:蝙蝠,佛教,和东亚宗教

发布者:范宇轩发布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821

2023114日晚,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席教授罗柏松先生受邀来到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什么是蝙蝠僧或鸟鼠比丘?:蝙蝠,佛教,和东亚宗教》的讲座。本次讲座由顾迁老师主持,全体书院同学参加。

在顾迁老师的简单介绍后,罗柏松教授展开了他的论述——关于东西方蝙蝠形象的不同、佛教里蝙蝠僧的具体含义以及宗教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探究。从罗柏松教授的阐述中我们得知中国、日本等国家的佛教资料里常常出现“蝙蝠僧、鸟鼠僧”等名词,这也是他对蝙蝠这一物象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着,罗柏松教授通过几幅图向大家展示了西方人眼中蝙蝠的形象。在西方,蝙蝠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动物,它通常代表着混乱、无知和迷信,但利用科学和宗教就可以与之对抗。在介绍完西方人眼中的蝙蝠形象后,罗柏松教授着重强调了“理性的沉睡孕育出怪物”这一观点,同时表明“无知的怪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是启发人创造艺术的母体。

罗柏松教授还提出,中国的陶器等其他的艺术载体上经常出现“五只蝙蝠”的形象。“五蝠(福)”图案在古代极为盛行,代表长寿、富贵、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这五种福气的境界。此外,他还认为:由于在道教中葫芦谐音“福禄”,因而在作品中“五蝠”的意象常常与葫芦一起出现,代表幸运与财富;新年时张贴在各家门口的福字上常常画有倒挂的蝙蝠,谐音“福到了”,体现了中国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钟馗也常与五蝠联系在一起,寄寓了人们远离“五毒”、健康平安的祝愿。中国对于“蝙蝠”的民间信仰也对日本、韩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影响,日本的工艺品以及女士衣物上同样有蝙蝠的存在,代表了吉祥美好的寓意。

但罗柏松教授也强调蝙蝠并不是一直都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二战时,一家名为“金蝙蝠”的烟草公司为吸引中国客人购买烟草,仅在销往中国的烟草中加入鸦片。凭借这种手段,这家公司在东方声名鹊起,迅速跻身于日本高端烟草的行列,但却对当时的中国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罗柏松教授接下来谈到西方人将蝙蝠视为恐惧化身的原因。经过观察,人们发现蝙蝠非鸟非鼠,而是与两者都有相似却也有不同的生物,这使得人们很难对蝙蝠进行生物学上的分类。这样的特性使得蝙蝠在西方被视为焦虑、恐惧的化身。

罗柏松教授还具体介绍了在中西方文本中的蝙蝠。中国人认为蝙蝠有变化之能,既可变鸟捕鼠,也可变鼠捕鸟,但蝙蝠既非鼠也非鸟;西方伊索寓言中将蝙蝠塑造成“墙头草”的形象,鸟鼠交战时哪一方强便加入哪一方阵营,在鸟鼠停战和好时,蝙蝠就会遭到两方的一致排斥。

最后,罗柏松教授引用哲学家Thomas Nagel的文章进行总结:我们用蝙蝠来类比人的思想是错误的。他希望大家能在佛教或是中国文学的研究中继续思考这样的问题。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请教了各种问题,如接触蝙蝠的起因、如何看待《道德经》这一文本、从动物身上看人类是否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等问题,罗柏松教授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提问环节结束后,顾迁老师为讲座做了总结,他认为虽然有关“蝙蝠”的讲座已经结束,但思考应是永无止境的,希望有朝一日书院的同学们能在此领域做出一番锦绣文章。至此,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通讯:任蒋妍 谭天舒 沈凡淇

图片:宣传部

审核:事务中心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