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9时,苏州大学文学院师资博士后,唐文治书院2015级本科生张煜棪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学术深耕——从书院到哈佛”的讲座。本次讲座围绕“世界意识与在地实践”展开,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1005-5339教室举行。唐文治书院2025级全体同学参加。

作为与唐文治书院有深厚渊源的“过来人”——张煜棪老师在讲座伊始便巧妙地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通过展示在苏州大学拍摄的照片,结合校园生活回忆展开分享,营造出亲切自然的讲座氛围。随后,她围绕书院“英语强化教学”、“小班化授课”、“优质师资配备”、“多维培养体系”四大核心优势展开讲解,她结合自身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细致拆解每一项优势对学业成长的助力,并针对同学们普遍关心的“如何确定学业方向”“未来就业有哪些可能”等问题逐一解答,为同学们厘清发展思路,明确成长方向。
谈及个人学术素养成长的关键节点,张煜棪老师重点分享了自己从苏州大学制度改革中获益的经历。她指出,学校“以国际交流培养全球视野,以跨文化经验丰富生命体验”的育人方针为她争取到参加杜克大学暑期学校交流实践的机会。这为她凭借哈佛全球本科生项目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她还通过展示在国外学习期间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求学场景:从最初面临语言障碍时“不敢开口”,到主动加入学习小组,积极练习听力和口语;从最初应对高强度课业压力时的不得章法,到摸索出高效学习方法的游刃有余——这些具体的应对措施,为同学们未来可能的跨文化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用经验。在分享自己在国外交流学习的深层感悟时,张煜棪老师也坦诚指出,英语世界中华人学者的声音相对微弱、西方话语体系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既好奇,又存在不少隔阂和误解。基于此,她引导同学们思考:“作为中国青年学者,我们如何将个人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转化为外界‘读懂中国文学、理解当代中国’的微小切口?如何让中国文化在国际对话中被看见、被理解?”随后,张煜棪老师强调建立个人学术体系的重要性,倡导同学们培育“平等、开放、包容”的跨文化对话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的世界共同体意识与本土文化认同感。

回顾自身求学历程,归纳当今世界文学研究面临的阻力并指明发展方向后 ,张煜棪老师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人文学者的定位与责任”。她依次抛出了三个深刻的问题:人文学者能为他人和国家贡献什么?需要承担何种义务?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履行社会责任?随后,她结合自身对人文教育的思考给出答案:首先,要成为“有灵性的人”——充分发挥感知能力与慈悲之心等常被忽视的天赋,用高度的人文关怀看待世界;其次,她期待大学承担起人文教育的责任,营造“安心读书、学习做人”的良好场域,让学生在浸润式学习中涵养品格;最后,她鼓励同学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兼具“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为同学们的成长提出具体建议:养成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培育对话思维,在学术交流中既尊重差异,又敢于发声;拓宽通识眼界,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多关注跨学科领域的新思想;深植在地意识,从中国社会现实、文化传统中汲取学术养分。最后,张煜棪老师表达了对唐文治书院2025级全体同学的衷心祝愿,希望同学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心怀更广阔、更开放的认知蓝图,在学术探索中守正创新,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

本次讲座内容精练,语言生动,张煜棪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拆解复杂问题,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传递深刻思想。这场兼具实用性与思想性的讲座,不仅让同学们对 “世界意识” 与 “在地实践” 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学业规划、学术理想、社会责任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了清晰指引,如同为同学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方向明灯。
通讯:平禾勰
图片:宣传部
审核:朱泓机 潘乐煊 薛羽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