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晚7时,中国传媒大学杨杰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审美教育与人文素养”的讲座。本次讲座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1005-5339教室举行,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耘老师担任主持人,唐文治书院全体同学参加。
王耘老师对杨杰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杨杰教授深耕文艺批评与美育研究领域多年,始终关注媒介变革对文艺生态的重塑,如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重构与公共空间建构方面的课题,其学术探索始终紧贴时代脉搏,在学术界具有极强的前沿性。

讲座伊始,杨杰教授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原点,开启了对审美教育的深度阐释。他表示,人的本质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生命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辩证统一。在生命性层面,他援引恩格斯“兽性与人性”的论述,强调美育需正视人的生物本能,但更需引导其超越动物性存在。在社会性层面,他通过解析马克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指出美育实质是编织社会纽带的文化实践。在精神性层面,他借康德哲学阐明艺术的桥梁作用,提出了美学以美启真、以美向善的社会功能。

通过对“美的规律”的剖析,杨杰教授揭示了美育的本质功能。他阐释马克思“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历史真相是文艺的底线。杨杰教授提到了诸多影视作品来直观展现这一关系,如《觉醒年代》中所展现的历史进程中的信仰的强大力量;《潜伏》中余则成在血火考验中完成信仰蜕变时并非简单的立场切换,而是在‘人的解放’这一终极目感召下的以美向善。通过《红日》、《大宅门》、《流浪地球》等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杨杰教授展现了它们所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感受,并从中总结了美的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美学发展中的真善美与信仰力量。
针对当代社会对人文价值的质疑,杨杰教授展开了犀利的批判。通过对比中外教育现状,他尖锐指出功利主义教育的局限:将人简化为‘社会零件’的思维,正是导致文科边缘化局面的根源。由此,杨杰教授进一步强调了美学教育的重要性,阐释了审美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在如今之技术发展、科技革命的时代,人文与审美教育正处于困境之中,需要国家与社会反思并深化改革审美教育。
在提问环节,杨杰教授针对同学提出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和是否存在普遍审美规律”的问题进行了回应。杨杰教授通过康德的哲学思想,重申了美学是“有关于美的学问”的定义,并从形式、精神等多个方面,展示了美的内涵。同时,杨杰教授表示美是应该具有规律的,由此才能被认识、被感受。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袁梓童
图片:宣传部
审核:事务中心主席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