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欢迎您!

唐文治书院系列讲座之七十四:诗境与人生:苏轼风雪关山路

发布者:吴雨馨发布时间:2020-06-14浏览次数:393

610日晚,唐文治书院全体同学通过腾讯会议在线聆听了题为“诗境与人生:苏轼风雪关山路”的讲座。因为疫情缘故,书院首次采用了云讲座的形式,但是大家的热情依然不减。该讲座由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香港集古学社社长郑培凯先生主讲,书院导师钱锡生教授主持。



首先,郑培凯教授简要介绍了苏轼“东坡”之号的来历,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艺术与文化传承”的概念。他认为,诗境和人品的关系类似于作品文本和作者创作意识的关系,文本不是孤立的艺术,艺术创新包含了继承、颠覆、超越三大方面,受到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这一点从艺术阐释学角度来看,便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又以苏轼的《梅花二首》为例进一步分析这一概念,并带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

接着,郑教授分析了历史大势与个人信念的关系,他从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等多个方面出发,分析才情与气节体现在对生命的取舍上。郑教授又以苏轼为例来论证这一观点,细致地讲述了诗人中举、为官、被贬、退隐的人生经历,朗读并赏析诗人在不同阶段写作的诗歌,与大家深入探讨了他的心路历程。

然后,郑教授又将话题转到《梅花二首》,它们是苏轼经历了诬陷被捕、死亡威胁、贬谪流放之后写作的,苏轼在雨雪霏霏中翻山越岭,突然看见山径边,寒风中鲜明亮丽的梅花绽放,于是他产生了审美移情,联想到自己光明磊落的生平,冰清玉洁的操守,有感而发。教授认为这两首诗神思飞扬,在凄凉当中带着悲壮和不平,在命途多舛中还怀有春天的希望,反映出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态度。

最后,郑教授按照时间顺序,举出《细雨梅花正断魂》、《初到黄州》、《定风波》等大量实例,细细论证了《梅花二首》写作之妙,也从多个方面诠释了苏轼诗境与人生经历的紧密关系。他还补充说:苏轼以诗为词,诗、词的作用相当,因而不仅是诗境,他的词境与其人品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郑教授对苏轼人生经历与他作品关系细致入微的探讨引发了同学们对作品与作者人品的思考和积极讨论,书院首次在线讲座在同学们的提问以及郑培凯教授的精彩解答中圆满落幕。郑教授以苏东坡为例,将“诗境与人品”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逻辑化,让同学们更了解苏轼,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学、艺术与人生经历、人生追求之间存在的联系,给予了同学们极大的启发。





 

通讯:李思睿

审核:范宇轩、吴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