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欢迎您!

唐文治书院“大家读经典”系列讲座之一:一生的内容——读《局外人》

发布者:范宇轩发布时间:2021-03-31浏览次数:238

330日晚,著名作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做客唐文治书院,为唐文治书院十周年纪念活动拉开序幕,与书院同学们分享他对于《局外人》这一经典作品的所思所悟。

毕飞宇老师首先表明《局外人》在他心中是一部宏伟的巨作,并就《局外人》与存在主义的关系进行说明:许多人将这当做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文本来对待,但是加缪曾表示对存在主义不感兴趣而且并不自诩为哲学家。因此毕老师认为我们对于这本书的解读应该抛开存在主义,就文本谈文本。对于小说和哲学的关系毕老师也作了两点补充:一、小说的方法论决定了小说是一个必须站在地板上的工作,小说家能摸到哲学的“天花板”是可喜的,但是这不意味着应该离开“地板”站到“天花板”上去。二、无论一个作家是否具备哲学能力,优秀的小说作品是可以直接抵达哲学的本质的。





 


随后毕老师结合小说文本内容,带领着同学们对这部名作进行了深入地细读。

一、这部小说跑偏了吗?

在对小说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后,毕老师发问:这不小说的文本完全“前言不搭后语”,是跑偏了的小说吗?。但是这是以现实主义为标准的评价——现实主义有其线性思维和小说规范,可并没有规定要求文学作品必须合乎现实主义,所以脱离现实主义的标准,这部小说其实并未跑偏。

从理论上而言,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原则是理性精神、逻辑推断,这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慢慢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进步性。但是与此同时,极端理性也随之而来,这是可疑的且需要警惕的。过度的科学、理性将会戕害文学、反噬人类,现实主义的逻辑与审美不应该成为文学的唯一出路。《局外人》突破当时的文学范式与伦理,颠覆现实主义,创新批判现实主义的方式,因此它并未跑偏,而是实现了一种创新与变革。

二、两种文本:圆圈与空心

毕老师将《阿Q正传》与《局外人》进行了比较分析来介绍《局外人》的空心特性。《阿Q正传》中阿Q是中心人物,其他人物都是与阿Q有着交集而彼此之间没有产生联系,因此结构上是一个圆圈。阿Q在文中看似有着恋爱、革命等许多心理上的行为举止,但其本质上在并没有做成任何事情。

而在《局外人》中,默尔索周边也有着许多人物,他们在默尔索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但其却是空心的。因为默尔索在奔丧、杀人和庭审时,默尔索本人是“在”的,但其在心理上是并不“存在”的、是缺席的。证人席上与默尔索的一生有接触的所有人都证明默尔索有罪,但他们并非是证实默尔索在现实中杀了人,而只是证明其在母亲下葬时并未表露出伤感等体现心理缺席的六件生活小事。

在介绍这两种文本时,对于书中所呈现出的荒谬,毕老师指出:希望这个把人一生所有的内容都去证明一个人有罪的事情和时代都到此为止,不然扩大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场灾难。





 


三、“小女人”代表什么?

在作品中,与默尔索仅有短暂交集的“小女人”也是证人席上的一员。她是一个高度抽象、冷漠的生命个体,科技、财富、娱乐文化、刊物等现代文明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人。她与默尔索杀人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是仅仅因为她看到默尔索在奔丧后在餐厅吃饭便成为了证明他有罪的证人之一。

理性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极端理性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冷冰冰的器械,变得机械化,陷入一种异化的生命状态。这正是现代文明需要反思的地方:当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将我们从上帝和皇帝的掌控中解放,但现实中导致我们异化的力量仍无处不在。

四、小说的写作地点是哪里?

文本中,加缪并未点明故事发生的实际地点,尽管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所有问题都在欧洲,但他巧妙地用“九个钉子”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放在了非洲的阿尔及尔。对于这一错位,毕老师向同学们解释道:这是因为加缪当时刚从阿尔及尔回到法国,他有把握描写的生活只能是阿尔及尔。但是由于文章主旨关心的是世界性的文化问题,而当时世界文化中心又在欧洲。所以这一位天才的小说家便将非洲的细节渗透入欧洲的文化,以此来化解这一窘境。

在提问环节,毕老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关于文本方面的问题,启发同学们可以从死亡这一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当被问及对于由自己的作品所翻拍成的《推拿》这部电影的看法时,毕老师除了对电影艺术表示赞赏,还就电影的拍摄手法进行了扩充性讲解,以说明所有艺术的终极目标都是求真。





 


毕飞宇老师的演讲生动风趣,与同学们的互动引人深思。他不仅带领着同学们回归文本,使大家对于《局外人》这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对于小说和哲学的关系、现代社会和现实主义的影响有了更辩证的认知。最后,这一场风趣而极具深度的讲座在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叶珂源

拍照:王 玥、孙杨钦

审核:李思睿、范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