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欢迎您!

唐文治书院系列讲座之四十四:晚明茶学的形式与意义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20浏览次数:181


     唐文治书院系列讲座之四十四:晚明茶学的形式与意义

     

    2018418日下午,威尼斯大学教师,意大利茶文化协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查立伟老师在独墅湖校区1005-5339成功开展了主题为“晚明茶学的形式与意义”的讲座。

    下午两点,讲座准时开始。查立伟老师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赢得了观众的赞叹与掌声。查老师首先阐明了“晚明”、“茶学”的定义及大致内容,并且从生产和文献两个角度介绍了茶学在晚明兴盛的表现。接着向我们讲述了主题中的“形式”与“意义”所包含和指代的内容。茶学的形式表现为明代这一时期的茶著作、茶书的结构与内容、品茶用语、茶书中的制茶与品茶和文人生活中的茶饮用。茶学的意义在于不仅丰富了意象与意指,还体现了茶书与茶学分别在明代出版业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茶学的兴起也增强了茶书的交际功能,对后人了解明代物质文化大有裨益。

    查立伟老师还向我们讲述了他研究茶学的起点:自九十年代起,查老师便对茶文化和明朝这个时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深入研读了当时茶学著作后,他认为当时的研究发现是正确的但比较表象肤浅,仅为博大的茶文化的冰山一角而已。查老师还用时尚杂志进行比喻说明,仅用现在的几本著名时尚杂志来研究21世纪的服饰文化的做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我们要从浪漫华美的表象下去探究茶文化真正的本质。

    接着,查老师围绕茶文化提出了三大研究假设,分别是茶文化的繁荣与印刷业、佛教、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行为之间的联系。顺着假设的思路,查立伟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的五个主要研究问题。五个问题环环相扣,由茶本身的象征意义延伸到茶书作者的身份及其与佛教的内在联系,接着深入到这些著作对现实生产与消费的指导价值,将看似复杂艰涩的问题串联为一个过程、一个整体。据目前已知文献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成为在社交场合中替代酒的饮料;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完全改变了茶的身份,将其提升为具有美学价值和复杂鉴赏性的对象。在宋代(970-1279),茶的审美主要以宫廷审美为主,具有类似奢侈品的地位;到了元和明朝前期,文人主要强调茶为适合僧人隐士的简朴饮料,而晚明茶书中的茶审美逐渐远离了宫廷品味,趋于大众化和平民化。

    谈及茶书作者的身份,查老师强调,茶书的作者多为江南人或在江南及其附近地区担任官职,并且大部分作者都对佛教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或信仰。晚明文人并不追求御茶园生产的茶叶,而最欣赏由某些江南寺庙中僧人所生产的茶,当时文人最热衷的用水也是著名寺庙惠山寺的二泉(竹炉);他们对寺院茶的使用和推广是其与佛教结缘的一种外在表达。可见,当时的地方官员、文人和僧人、佛教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茶文化联系。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对于同学们都十分感兴趣的“茶的地位及其与佛教的关系”问题,查立伟老师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释。查老师对茶文化的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们获益匪浅。本场讲座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图片:田壮志

                                                           文字:段晓臻

                                                           审核:王雅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