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欢迎您!

百年余韵泽古里,仍染芸编泛书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14浏览次数:56

    百年余韵泽古里,仍染芸编泛书香

          ——记常熟铁琴铜剑楼文化考察

    20171210日,在唐文治书院文献学周生杰老师的带领下,唐文治书院部分同学来到了常熟市古里镇,造访铁琴铜剑藏书楼。

     

    铁琴铜剑楼坐落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区中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合称为清四大藏书楼。而常熟铁琴铜剑楼又以藏书数量之巨、藏品之精,为四大藏书楼中翘楚,也是清中叶以来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藏书楼之一。

    200余年间,这座楼历经朝代更替、战火灾难依然巍然矗立,而且自楼中传播出的缕缕书香不仅泽被乡里,也成就了中华藏书史上的一段传奇。

     

    书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取古书中“引养引恬”、“垂裕后昆”意,名为“恬裕斋”。创始人是常熟古里籍人瞿绍基。瞿绍基深受家乡藏书文化熏陶,又有富裕家庭作后援,一心一意收藏图书,经十年积聚,终使藏书达到十万余卷。

    我们眼前看到的“铁琴铜剑楼”所在,是坐北朝南三楹回式楼房,中有小天井相隔,每进二层。结构为垂檐硬山造,用迭落马头墙。下檐施撑拱,雕有精巧的夔龙纹,装饰显示了江南一带的建筑风格。

     

    走进铁琴铜剑楼一处厅堂,两侧摆列着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大书柜,瞿氏藏书风格一览无余。周老师悉心的为同学们讲解了刻书、藏书的样式及其历史。

    第三与第四进楼上供藏书之用,第三进楼下则为读书处,第四进楼下为家祠,同时收藏古物、石刻,据讲解员介绍,瞿家人爱书,但与其他私家藏书楼最大的不同就是,藏书不是秘而不宣的。瞿氏藏书虽不外借,但可以在楼内借阅,而且无论亲外贫富均受欢迎。为接待读书人,书楼内辟有专室,还免费供应茶水膳食。这样的开明之举,不知泽及了多少学子,其中就包括两代帝师翁同龢。

     

    走过一间间展有珍贵图片资料的房间,我们也逐渐了解到藏书经过了怎样波折的历史。为了呵护珍贵的书籍,瞿家饱经苦难初衷不改。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常熟藏书人家的图书损毁大半,瞿氏后人用船携带书籍辗转南北,前后转移了七次,才使得珍籍秘本免于兵火。

    更可贵的是,瞿家爱书藏书世代相传。讲解员介绍,民国时期曾有日本人愿出3万银元,向铁琴铜剑楼第四代传人瞿启甲购买藏书,被断然拒绝。

    而新中国成立后,瞿家将所藏珍本善本及文物捐给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图书馆等,使家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流水千转归大海。至此,瞿氏藏书年逾百五,人经五代,在历经劫难之后终于有了圆满归宿。这确是一个悲壮的、令人百感交集的文化奇迹。

     

    常熟的铁琴铜剑楼不只是一座藏书楼,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一座人格的塑像。在这座无言的大山面前,我们只有谦卑地守望。

    两百多年来,铁琴铜剑楼也成为古里镇的文化地标,深刻影响着这一方水土,影响着这里的人。据介绍,瞿家绵延五代的爱书藏书传统,成为古里镇人争相效仿的典范。“百姓知书达理,政通人和,形成了“古里之风”。

     

    历经沧桑的铁琴铜剑楼和那些泛黄的古籍,成为常熟古里镇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发着人们凝神阅读、与古人神交的情思。

    参访完毕,师生俱唏嘘不已,百感交集。周生杰老师有感于此,挥笔写下五言律诗一首:

     

    冬日带唐文治书院学生观访铁琴铜剑楼
    冬日又暖阳,访古到常熟。
    虞山千古胜,代代尚藏书。
    楼中宝剑在,铁琴音声疎。
    搜寻经五世,庋宝楠木橱。
    讎校何勤殷,板刻其劳苦。
    嘉惠四方士,民众有书读。
    洪杨祸乱至,舟载转江渚。
    多年贼退后,典籍归老屋。
    待到圣明世,一举献公图。

    寥寥数语,刻画出二百余年来铁琴铜剑楼波澜曲折的藏书传奇。带着敬畏与不舍站在古里桥堍回望,仿似铁琴铜剑楼里的那份绵绵书香,正悠然飘来。

     

    通讯:王子铭

    摄影:孙雅茹等

    审核:吴超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