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欢迎您!

唐文治书院系列讲座五十四—— 当代中国全景想象

发布者:曹宜峰发布时间:2018-12-15浏览次数:372

  20181213日星期四晚六点三十分许,唐文治书院系列讲座五十四,由柏右铭教授主讲的主题为“当代中国全景想象”准时开始。柏右铭教授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电影与媒体系教授,人文学讲座教授。其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艺术理论、文化研究。研究兴趣有文学与想象如何共筑空间和历史的认识、文艺和历史的关系、电影和城市规划的互动、以色列电影与犹太大屠杀的关联等。

首先,柏右铭教授提出了四个研究方法:第一,物质实践的现象学。第二,媒体考古学。第三,华语的系谱学。第四,意识形态的挪用。柏右铭教授指出,这四种研究方法在中国不怎么被提起,但在国外却十分流行。其中,媒体考古学作为本次讲座重点问题展开。教授还提到了一个词:Zombie Media,即媒体僵尸化。紧接着,教授举了几个例子来解释“全景”一词的含义,卷轴《老北京动起来》、《清明上河图》动画版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卷轴。以全景的方法获取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接着,柏右铭教授提到了爬楼党,即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前提下爬上摩天大楼自拍。自拍、建筑都有可能成为一种媒体。从这些人的自拍中,我们又可以窥见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在这些人看似疯狂举动的背后,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们对“全景”的认知不仅仅限于一种技术或空间,是呈现城市现象的新方法。

接下来,柏右铭教授从“纸上风景”,即从画中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全景概念”。如《转战陕北》中毛主席所站之处,即可以视作是一种英雄的象征,可以看见革命与风景的关系,仿佛是电影中从人物的肩后看风景。《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让我们有一种通过画中人物的眼睛看世界的强烈代入感。

站在高处摄影的象征性,风景就在我的脚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暗示,给予观者沉浸的感觉。我不仅仅是拍摄者,还是环境的一部分,从此不再有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区别。柏右铭教授提出“全景”或许不在于景有多大、技术有多高,而是你的心有多大,景就有多大。

在讲座的最后,两位同学向柏右铭教授提出了很有深度的问题,其中涉及了电影与新媒体、城市规划以及微缩模型等相关问题。柏右铭教授做出了耐心详细的解释。柏右铭教授对全景影像的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获益匪浅。本场讲座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李嘉瑞

                                          拍摄:虎霈

审核:吴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