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欢迎您!

唐文治书院系列讲座五十二: 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研究

发布者:曹宜峰发布时间:2018-11-18浏览次数:279

        20181116日星期五晚,独墅湖校区1005-5399,我们有幸聆听了由苏州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王晗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的李玉尚教授主讲的主题为“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研究”的讲座。

晚上六点半,讲座准时开始。 经过大致的介绍后,李教授直入主题,并提出了一个贯穿整个讲座,甚至整个历史地理学的理念:“历史地理应该走进其他学科”。首先,李教授直接举了鲱鱼的例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几个“水产科学的未解之谜”和督抚鱼汛制度的概念。做相关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史料考察与普查,了解地理现象的过去与现在,并根据模型预测未来的可能性,即使是学识丰富的院士也容易犯错。

在讲座过程中他指出,研究鱼群的爆发与消失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海洋研究者偏好深海与极地,并且鲸是深海的代表,故海洋研究者对鲸鱼也格外重视。但他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小黄鱼、鲱鱼等与渔业民生息息相关的海洋生物,具有深刻现实意义。他的研究过程大概是,先把15世纪以来鱼的分布、数量变化在图上体现,按照时间顺序做出对比找出规律分析原因。而原因则是全方面的,尤其突显“走进其他学科”的特点。如舟山作为渔场非常重要;1957年吕泗渔场开发成为最大的渔场,与长江、珠江三角洲的变化及新制度有关;而集中在吕泗渔场的小黄鱼在沿海的地区的分布变化则与长江中下游文明的变化有关。

最后,他还讲解了乾隆和渔民的海上开拓活动在海疆形成中的意义。在古代中国,受将渔民及其渔获物视为臭鱼烂虾的“士大夫”情怀的影响,渔业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之业,但在今天,显然其历史意义应该被重新重视、思考。海洋渔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环,这些研究不仅创新,其重要性可能与人类研究意义同等重要。李教授能沉心探索这个版块,不仅要完成大量、复杂的工作,还得经得起重重考验,其学者精神着实令人起敬。

虽然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可能因为对历史地理这个学科的陌生,并且由于该学科本身具有的高难度高门槛而略显保守,但通过李教授的精彩演讲,同学们对该学科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开阔了视野与思维,收获颇丰。在致谢的掌声中,李教授精彩的讲座落下了帷幕。


                                         通讯:  杨曦照片:邹雯倩

审核:吴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