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欢迎您!

唐文治书院系列讲座四十九: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一个文学解释学的问题

发布者:曹宜峰发布时间:2018-10-19浏览次数:379

20181018日星期四晚,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在独墅湖校区1005-5399成功开展了主题为“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一个文学解释学的问题”的讲座。

晚上六点半,讲座准时开始。张辉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对解释学的印象是什么?紧接着张老师提出了西方现代哲学解释学和文学解释学的定义及大致内容,他认为哲学解释学并不是解释学的全部,我们应以长久的历史眼光看待解释学。张辉老师为大家讲述了尼采的“上帝之死”和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这一现代思想史上最核心的事件,强调了作者权威失落,即作者给出意义可能性失落议题。并通过对《文心雕龙·征圣》和《张子正蒙·作者篇》的解读进一步阐释了作者的神圣地位和古今对作者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张辉教授紧接着具体解读了《魔山》开头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带我们走进了作者的世界,让我们尽可能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然后张辉教授又分析了尼采“工作的时代,学会正确的阅读”,提出了阅读需要的是完美的读者和语文学家,是阅读与理解的朴素美感,教会我们正确阅读的方法——缓慢而深入的理解作者和作者所赋予的灵魂。

张辉教授又从古典解释学的角度进一步进行讲解,引用朱子对阅读的看法“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释,成诵精熟。玩味反覆,向上有透处。”读书不能先入为主,需要借助作者的视域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同时也强调了卡尔维诺的观点:真正的阅读都是重读,以及第一手文本的重要性。接着又说到对红楼梦最好的解释就是红楼梦自己。阅读要尽可能地去掉前见,尽管这种前见是不可能没有的。而读者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清零,去除对作者人品的偏见,让自己始终处于“零”的状态,为理解作者提供最大的可能性,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学到我们学不到的东西。

最后张教授又着重对莱辛的观点:“宁愿怀疑自己,也不怀疑亚里士多德”进行解释。最终提出了解释学的古今之争这一极具学术意义的论断。

在提问环节中,对于同学们感兴趣的朱、陆之争,中西解释学之别以及现代应试教育对作者及文本的尊重度等问题,张教授做出了耐心详细的解释。张教授对解释学及文学美学的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获益匪浅。

本场讲座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李嘉睿

                                                 照片:虎霈 

                                                    审核:吴雨馨